top of page
作家相片pro-talentorg

疫情下學習「同情」


眼見他人落於不幸,心有不忍而想施以援手-同情心(Compassion),原來早在幼兒階段已萌芽:研究發現,6個月大嬰孩較偏好會幫助他人的角色,而且觀察幫助物和阻礙物時,腦神經活動也會有所不同。疫情下,家長如何幫助小朋友發揮同情心,實行「童」心抗疫?研究建議由自身出發,推己及人。

  1. 讓小朋友感受同情心:疫情下小朋友看似無憂無慮,其實他們跟成人一樣錯過了許多日常活動,會想念上學﹑老師和同伴。內心可能累積了各種情緒,久久未能抒發,因而在家多了發脾氣和「扭計」。家長可以抽空聆聽﹑認同他們情緒上的需要,幫助他們疏理感受。敏感和體諒他們的需要,讓他們感受「同情」,讓他們感到被重視。

  2. 教導孩子練習同情自己:壓力大的時候,家長可以鼓勵小朋友停一停,留意自己的身體變化(如肌肉繃緊和心跳急促);做些有助舒壓的鬆弛練習,例如做運動、練習丹田呼吸、聽音樂,跟自己說些安慰及正面的話(如「我因終日留家中而感到煩厭,這是可以理解的,日後疫情減退而復課,我要更珍惜校園生活」)。讓孩子練習面對和接納自己的負面情緒,然後以樂觀積極的心態去處理負面情緒,從而加強他們抗壓的能力。

  3. 鼓勵孩子同情他人:疫症當前,孩子或許也想幫助身邊人,卻不知從何入手。家長可以和他們一起寫寫心意卡給在外工作的人(例如大廈保安和清潔工人),與其他年長親友視像通話、問候一下,甚或送贈食品予有需要人士。有時候簡單地心裡對受苦的人說一句祝福,也是個好選擇。

疫情打亂了孩子們的常規生活,但同時也是機會讓他們學習適應轉變、體會同情以致推己及人。 來源:慧能培訓協會(www.pro-talent.org 編輯:黎沛康 審核:施黎敏、張可瑩 參考文獻

Coyne, L. W., Gould, E. R., Grimaldi, M., Wilson, K. G., Baffuto, G., & Biglan, A. (2020). First Things First: Parent Psychological Flexibility and Self-Compassion During COVID-19. Behavior Analysis in Practice. https://doi.org/10.1007/s40617-020-00435-w

Gredebäck, G., Kaduk, K., Bakker, M., Gottwald, J., Ekberg, T., Elsner, C., Reid, V., & Kenward, B. (2015). The neuropsychology of infants’ pro-social preferences. Developmental Cognitive Neuroscience, 12, 106–113. https://doi.org/10.1016/j.dcn.2015.01.006

Hamlin, J. K., Wynn, K., & Bloom, P. (2007). Social evaluation by preverbal infants. Nature, 450(7169), 557–559. https://doi.org/10.1038/nature06288

禪武醫學會。 (2013, May 23). 內養功:自然丹田呼吸法. YouTube. 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gD2TO5lioYw

禪武醫學會。(2018, Oct 29). 禪武隨想曲之歸心(自然丹田呼吸法)。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YR6bKiCTq0c

0 次查看0 則留言

最新文章

查看全部

Comentarios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