長時間的抗疫生活令不少人的心理健康質素下降,焦慮感增加,生活滿足感降低。疫境當前,您會做什麼以保身心健康?戴口罩?做運動?留家中?吃有營養的食物?
英國有一項研究,訪問了138名18-68歲的成年人,評估他們在新冠疫情期間的整體安康(well-being)指數與一些對身心健康有幫助的保護因素,包括感恩心、悲劇性的樂觀心態(tragic optimism)、社交支援、體力活動習慣及親近大自然。悲劇性的樂觀就是儘管面對逆境,都能接受當中所失去的和所承受的痛苦,並對生命仍抱有希望和意義。結果發現撇除年齡、性別及社會地位等因素的影響,這些保護因素竟可預測50%的安康程度。當中最強的預測力是感恩心和面對逆境時的樂觀心態。
這與正向心理學的理念一致,即使面對疫境,面對無法控制的局面,面對種種局限,只要心念一轉,每天想想有什麼人或事值得感謝,想想在困難時如何互相幫助,想想如何於逆境中成長。多培養正向思維,心境便開朗,身體更健康。
來源:慧能培訓協會(www.pro-talent.org)
編輯:施黎敏
參考文獻
Mead, J. P., Fisher, Z., Tree, J. J., Wong, P. T., & Kemp, A. H. (2021). Protectors of wellbeing during the COVID-19 pandemic: key roles for gratitude and tragic optimism in a UK-based cohort. Frontiers in Psychology, 12, 647951. https://doi.org/10.3389/fpsyg.2021.647951
Comments